扬州国宝丨三寸长寿,四寸无忧,揭秘古人枕头的那点秘密……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

扬帆APP


扬州国宝,名扬天下。现代人睡觉追求舒适,很多人对于枕头的追求是越软越好。可是古装剧里的枕头看上去都是硬邦邦的,这枕着脖子不会痛吗?硬枕究竟只是陪葬品,还是古人的生活必需品呢?今天的扬州国宝,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唐三彩犀牛枕。


视频详情↓


唐三彩犀牛枕长11.2厘米、宽8.4厘米、高7.5厘米,出土于扬州市教育学院。唐代出土的瓷枕大多是方形和腰圆形的为主,颜色也比较单一。而这件巩县窑的唐三彩犀牛枕,可以说是扬州博物馆馆藏的精品之一了。



扬州博物馆讲解员陈奕欣介绍,唐三彩犀牛枕的长方形枕面上阴刻着一对蝴蝶,四周刻有一周阴线。枕座为匍匐状的犀牛,犀牛眼睛鼓起、大鼻、阔嘴、小耳,头部有阴刻的毛纹,鼻梁上有一只小角,头顶还有一只大角,短颈、四肢弯曲、长尾,全身还刻有鱼鳞纹,粉红色的胎体质地非常坚硬,满身施黄、 绿、褐三彩。


让人惊奇的是,犀牛的原产国并不是中国,唐朝人很少见到,为什么犀牛会成为枕头的主题呢?扬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庄志军介绍,古代人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寓意,犀牛本身就带有一些凉性,寄托了古人想睡觉的时候枕着犀牛会特别的凉快的意思。犀牛也是海外的动物,当时扬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犀牛也是扬州在交通史上地位的见证物。



那么,硬枕真的是古人床上标配吗?《诗经·陈风·泽陂》中有道“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由此可见枕头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就有了。考古学家曾在河南信阳发掘了一座战国楚墓,里面就有竹枕、木枕;随着工艺的精进,汉代之后,又陆续发现了玉枕、石枕、铜枕;隋唐后有了陶瓷枕。庄志军说,古人用硬枕大兴于隋,隋朝开创科举,寒门学子纷纷挑灯夜读,困了就在圆木枕头上眯一会,一旦熟睡,人就会滑落惊醒。因此,圆枕又叫“警枕”,激励人们悬梁刺股考取功名。一般说的凉枕基本上都是夏天酷暑的时候使用,冬天用凉枕肯定会冷,所以冬天,古人会做一些丝帛的垫子加在枕头上。


还真不能小看了古人,夏天用硬枕避暑、冬天用软垫保暖,一物两用、经济又实用!在皇室、王侯将相的墓中,多会出现金丝为面,上等软玉镶框,雍容华贵的玉枕,小小的枕头,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庄志军介绍,古代人喜欢用玉枕,他们赋予了玉一种特别的情感,认为玉有神奇的功能,可以再生,或可以使人精气不外泄。


到了宋代,枕头的造型更大更凹陷,符合人体生物结构。还有文人墨客钟爱在陶瓷枕上题诗,很多成了当时的香饽饽,红极一时!庄志军说,宋代的时候,会把枕头作为赠送的工具,会在枕头上提诗,晚上可以拿出来看一看。所以,那时候枕头已经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功能,而不只是一个生活产品。



古代的大家闺秀自幼在枕头上绣之以凤,待嫁时再绣鸳鸯,因此有“结发共枕席”的佳话。送枕席给如意郎君的做法最早来自于高阳公主,枕头作为爱情信物就逐渐在古代女性中流行开了。庄志军介绍,到了元代,枕头就更大、更繁复,因为工艺的进步,会在枕头上做亭台楼阁、多种人物的雕塑、瓷塑等,枕头更加富丽堂皇。元朝之后,瓷枕基本上不用了,用其他的材质代替了。而对普通人而言,木枕、布枕最为常见,这些材质经不起时间的冲刷,无法留传下来。



有人说枕头是三寸长寿,四寸无忧,这说的是枕头的高度,别看古人高高的硬枕感觉不舒服,但从医学角度说,这样的硬枕,对于颈椎病是有好处的。所以,看了今天的介绍,你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吗?


上期精彩回顾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每周日17:30扬州一套《新闻女生·玩收藏》!



谢绝转载,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编辑授权!谢谢!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更多新闻

来源:新闻女生玩收藏

新媒体责任编辑:孔秋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