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于汶,川流不息

汶川,这座位于北纬31°的县城,于2008年5月12日,承受了最为沉重的关注与哀伤。东南,坐落于北纬32°的南京,以其最真的诚意和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独特方式,与汶川相连。

十年的重建,3652天的重生。北纬31°的你们过得还好吗?


汶川之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个无法被遗忘的时间。那一刻,地动山摇,四川汶川8.0级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十年前的汶川地震,我们中的大多数不是亲历者,我们散落在各个角落,为汶川祈福,希翼于时间能抚平地震带来的伤痕。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顾过往,发现即使是旁观者也无法从那场灾难中全身而退。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一名家长握着遇难孩子的手。[ 摄影师:朱建国 ]

2008年5月20日,北川县城,汶川大地震幸存者在废墟上烧火做饭。[ 摄影师:赵青 ]

2008年5月26日,什邡市洛水镇李冰村,山岗上埋葬了108位学生的青春。他们的墓碑,只是一块块砖头,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合成图)[ 摄影师:严志刚 ]


这些在地震中被夺去生命的孩子们被埋在小小的山坡上。5月的时候山坡上到处郁郁葱葱,但你远远地看过去,会觉得这些连接起来的小墓碑就像山坡上的一道伤口。其中的一个家长本来可以把孩子的遗体带回家安葬,但还是选择把孩子埋在了山坡上。他说,孩子还在人间的时候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希望孩子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是能够和同学们在一起。


再次回望这些定格的瞬间,感受着灾难给予的哀恸,体味着汶川人民在震中的生死别离,心中悲痛之情难以消散。


援自东南


医者仁心

如果生死之间有条线,这条线可能会划在医院的ICU。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邱海波教授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立即与其他医护工作者赶往灾区进行救援,在灾区现场搭建的简陋帐篷里奋战了十天十夜,230多个小时,共抢救300多人次。


这位在汶川地震救援行动中闪光的医生在他2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始终怀着对医学的热忱之心,每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除了2008年汶川地震,他还先后参与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 “8·2”昆山爆炸事故和2015年 “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并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医生有了温度,才知道生命的意义。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找到患者的痛点,去安慰、鼓励、陪伴,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时光,才能最大程度让患者转危为安。”邱海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重症医学科的走廊里,邱海波指着一张地图满脸骄傲——上面插着密密麻麻的小红旗,每一个旗子都代表着一个学生,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邱海波说:“一名医生再优秀,他一个人的能量终归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有促进协作、共同进步的情怀,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促进学科发展,推动更多从业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让更多患者受益。从去年年初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构建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通过远程信息系统,70余家二级、三级医院与中大医院ICU形成了专科联盟,开展规范化培训。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先进的技术下沉到基层,带动基层医院ICU的整体发展。”


邱海波带领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作为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工作也在步步推进:修订重症医学质控指标,规范重症医学学科发展;通过重症感染监测协作网的运行,有效监控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质量;逐步推进单病种管理,使重症医学感染管理工作迈出了一大步;率先在江苏省试点重症医学专项规范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在取得效果后向全国推广……他是ICU团队的领航员,他是危难关头的守护者,他是当代中国的白求恩,他是我们的最美医生!


汶川学子

东大学子袁方国是汶川地震中涌现出来的抗震先进人物,2008年被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学生”称号并保送到东南大学学习。


2008年上半年,他还是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中学高中部2008级1班的班长。5月19日,他与茂县农业银行工作人员一行5人从汶川赶回茂县。一路上他不顾生命危险,照顾着有心脏病的张萍等人。当走到“安乡”山脚下,突发余震,山上飞石滚滚而下,袁方国不顾自身危险,抱着有九十多斤重的张萍就朝前面跑去。到了铜钟电站,一行人从铜钟电站进水的跨河管道旁只有10厘米左右宽的一条水泥边过河,袁方国依然在前面引路,嘴里不停地鼓励着同行的人:“不要慌,再走两步就过了”,这样来回三趟终于带着大家安全通过!一路上,袁方国克服了许多困难,保护着同行的人安全到达茂县,以一个中学生稚嫩的肩膀抗起了四个成年人生命的希望。


进入大学以后,袁方国同学自强不息、全面发展,身兼班长、年级学生会副主席、年级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先后获得了校三好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学业成绩优异,并获得过多项竞赛奖项。“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实为东大学子的榜样。


重建汶川


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我校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动提出愿意为四川地震灾区重建无偿提供规划和建筑设计服务,与灾区人民一道,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接到任务后,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立即紧锣密鼓地策划绵竹灾区过渡安置点的设计工作,并仅仅在41小时内完成了设计,得到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此后研究院设计团队于6天内完成了绵阳市40000平方米左右的抗震救灾医院,急供灾后伤病员救治使用。



随着江苏省支援四川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的大面积迅速展开,我校建筑学院派出13名一线设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昼夜奋战在第一线,与其他设计师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顺利完成江苏省援川过渡安置点的总体规划。大家不分彼此、不计得失、协同作战、不眠不休,共同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设计任务,充分展现了东大建筑人的社会责任。


在灾后重建城镇规划中,先后完成了绵竹市广济镇农后重建总体规划、绵竹市广济镇农村示范性集中居住点规划设计、彭州市丽春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绵竹市城东新区概念规划、松潘县城北片区规划等。


在灾后重建建筑设计中,完成了广济镇卫生院、幼儿园、福利院等广济镇第一批援建公共建筑的设计以及文化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第二批援建公共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的设计,获得了广济人民的一致好评。


汶川地震后,我校受中国建筑学会委托承担起地震灾害的建筑预案研究任务。2008年6月至12月,项目组对汶川大地震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开展城市规划防灾预案体系研究和山地建筑防灾减灾研究,指出城市防震减灾的重点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层面抗震减灾的建议,为我国做好防震减灾的工作提供了帮助。


附:东南大学参与汶川地震救灾与灾后重建部分人员名单,向这些老师、同学、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废墟重生


十年后的今日,汶川已换上了“新装”。曾经破碎的山河旧貌,焕然一新,一个安居兼旅游的城建格局,让汶川更加美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这十年的重建背后是汶川人民的勇敢、坚强,是社会各界的爱与奉献,是凝聚的中国力量。


不知地下的你们是否可以安息,活着的人将在汶川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继续前行。


再过十年,将又是一个更好的汶川。


资料来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建筑的责任》

图片来源:中国摄影网

作者:李知桧


编辑丨卢尧

 责编丨谢岢、 王娟

转自公众号“ 东大公共治理研究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