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过年有多忙?

写福字、赐粥、礼佛、开笔、祭祖、宗亲宴……三更即起,夜半未眠,忙得像陀螺,这是清朝皇帝的年。普通人过年休闲、放松、团聚,皇帝过年工作量成倍增长,疯狂开启了“白加黑”“五加二”的连续加班模式。独乐?不存在的。与众乐,才是清代皇帝新年的正确打开方式。


精美的宫灯“点亮”紫禁城的白天与夜晚


故宫复原了清代新年宫门上挂门神的传统



腊月:平均每两天一项大仪式


腊月初一,大清帝国的权力中心——紫禁城内,一座座殿宇巍峨壮观,在寒风中更显庄严冷峻。一切似乎如常,又有些不同。漱芳斋内伺候的太监满脸喜气,乾隆皇帝刚刚钦定了今年为迎接新年而作的“岁轴”的五言吉语。此时,御案上安放着簇新的龙笺,墨已磨好,皇帝手握“赐福苍生”笔一气呵成,龙笺上便写就一个“福”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所写的福字


民间俗语常道:“进了腊月门,转眼便是年。”清代过春节,从开始准备到结束,前后要月余,一般始于腊月初一,终于二月初二,在除夕和元旦(古时指农历大年初一)时达到高潮。

皇帝在腊月初一亲笔御书的第一个“福”字很快被张贴在乾清宫内,其余的则被送往其他宫殿。到元旦之前,皇帝还会陆续写一些福字,赏赐给大臣与外藩,“以示锡福普天,共臻岁美人安之意”。

对于臣子来说,能得皇帝御笔赐“福”,是莫大的荣耀,也是深厚的福泽。何为福气?雍正皇帝认为,诸臣子有福才是他的福气。天下百姓皆有福才是他们君臣的福气。如何获得福气?他认为,“朕之每年颁赐福字者,盖欲诸臣触目警心,时时存可以获福之心,行可以获福之事,如诗人之所言自求多福,则诸福集于其身矣”,这才是“修福之道”。


“五福”和描金漆管抓笔


皇帝御笔一开,整个紫禁城便开始为迎接新年忙碌起来。

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天还没亮,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便被送进各宫。只是这粥并不是来自御膳房,而是来自宫外的雍和宫。自乾隆年间开始,每年腊八节,雍和宫内便会支起大锅熬腊八粥。熬好的粥要先敬神佛和祖先,再送进宫中各处。皇帝还会赐粥给王公大臣、文武官员,也会舍济给贫苦百姓。


明清两代把冰嬉作为国家军事体育活动,组织士兵在冰面上进行各种高难度动作。


清代皇帝普遍信佛。腊八节这天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皇帝会端坐在中正殿前搭起的黄毡帐内,接受活佛为其拂拭衣冠,以祛除不祥,祈祷顺遂。自此开始,每间隔一两日,喇嘛们便会在这里诵念经文,以迎新年。

这一天,忙碌的皇帝还会亲临皇家西苑的太液池观赏冰嬉。明清两代,冰嬉被当作国家军事体育活动,也被视为“国俗”之一。表演项目有类似速滑的“抢等”、类似踢足球的“抢球”、团体花样杂技“转龙射天球”等。表演结束后,皇帝会按照等次奖赏银两。


腊月二十前后,钦天监会择吉日布告天下,皇宫和各级官府同时封印,以示放假不办公,正月再择吉日开印启用。


到了腊月二十前后,忙碌了一年的皇帝和各级官员终于迎来了“新年假期”。每年,钦天监会择吉日布告天下,皇宫和各级官府同时封印。封印时,需将宝印安放在交泰殿的供案上。请皇帝拈香行礼后,官员捧着宝印出殿。到乾清门外洗拭宝印后,官员再捧回殿内加以封贮。来年正月,再择吉日开封。过年期间,虽然封印,但是涉及国家要事,皇帝仍然要不免于政务。

腊月二十三日是家家户户祭灶神的日子。在紫禁城这个“大家”里,也会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仪式在后宫三大殿之一的坤宁宫内举行,皇帝亲自参加。祭品有盛京(今沈阳)内务府进呈的麦芽糖等祭品33种,以及张家口进贡的黄羊1只。民间祭灶后将旧神像焚去,除夕再张贴新神像。宫中则使用木质牌位,故仅焚祭品。


国内现存形制最完整的灶王神牌位


祭灶神后,紫禁城的年味逐渐浓起来。乾清宫和太极殿的陛上和陛下竖起十余米高的万寿灯与天灯。万寿灯的灯杆上雕刻着云龙纹,顶部有亭。布满文字和花纹的八幅巨型灯联悬挂在亭下,随风飞扬。天灯顶部的亭下安着龙头、龙尾状灯托,悬挂着的彩灯也随风轻晃。

清代规定,万寿灯于腊月二十四竖立,正月十八撤出,只在除夕、元旦、正月十一、十四至十六日上灯八串,每串八盏,其余日子则悬挂灯联。天灯于腊月二十四竖立,二月初三撤出,每晚都点亮。


清万寿灯模型。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次。


腊月二十四以后,宫内便不时听到爆竹声。皇帝出入宫门,每过一门,太监便放爆竹一声。在内廷执事太监、官员往往根据爆竹声的远近来了解皇帝的行踪。

到了腊月二十六,宫内愈加忙碌起来,太监和宫女们进进出出,忙着悬挂春联、春条、门神和宫灯,打扫尘土。不同于民间,宫廷中的春联和门神都是装框后悬挂的,可以循环使用,五年修补一次。

宫廷春联的内容由翰林院撰稿,由书法水平高的翰林书写。传统上,汉族的春联用红纸,以传达喜庆热烈的气氛。但满族尚白,故而清代皇家与宗室常使用白春联。每年,内务府会事先请旨,由皇帝决定悬挂何种颜色的春联。


满族尚白,故而清代过年时皇家与宗室常使用白春联。



春条。春条是在长纸上书写吉祥语,字数不定,随处可贴。


清代的宫廷门神画主要有将军门神、天官赐福门神、童子门神、仙姑门神、府判门神等。其中,将军门神是画有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武门神,是清宫门神中规格最高的,多悬挂在宫苑的正门。天官赐福门神大多是古代文官装束,他们手上的托盘和头部上方的仙气中分别画有蝙蝠、如意、冬瓜、海棠,寓意“福如东海”。童子门神憨态可掬,手拿谷穗和珊瑚,寓意“吉祥”,多挂在后妃寝宫。仙女门神是清宫特有的门神,民间很少出现。两位仙姑柔情绰态,身后的竹篮内装满寿桃,寓意“福寿双全”。府判门神一般所画的是判官钟馗的形象,传说钟馗不但能捉鬼而且还吃鬼,所以人们常将他的画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避鬼。


将军门神、天官赐福门神、多府判决门神随处可贴。童子门神和仙女门神一般贴在后妃住所门口。(上图为童子门神,下图为府判门神)


宫灯相较于民间的灯更为精致和华贵,一般顶部有宝盖,四围与底部有流苏,悬挂在各宫。其中,于乾清宫和皇极殿悬挂的最为集中。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存清代宫灯


越近年底,各宫的室内也装饰一新。除了皇帝亲赐的福字、写着吉语的春条外,墙上悬挂着帝王和宫廷画家专为新年而创作的节令画——岁朝图、岁轴。画中多为蕴含吉祥寓意的花卉、动物等,以及金石、盆景等清玩岁朝图。挂屏中的图案由百宝嵌工艺制作而成,富丽华贵。在东西六宫,往往还会悬挂用于警示后妃的《宫训图》。桌案上摆放着用金银、珠宝、玉石、珊瑚、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的仿应季花卉的盆景。


岁朝图与皇宫盆景摆件。岁朝图是为庆贺春节而创作的节令画,以清供题材最为常见。


而此时的皇帝不办公,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正为除夕前一日的祫祭斋戒三日。祫祭,即合祭祖先,皇帝需亲自到太庙祭祀,是一年中的大祀。祭祀时,清朝历代祖先的牌位全部被请到前殿。帝后牌位安放在金漆宝座上。


斋戒牌,斋戒之人在斋戒时随身佩戴,以便随时警示。


祫祭后,一年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天。整个紫禁城被打扫一新,连地砖都被擦拭的光亮;殿宇巍峨,将军门神双目圆瞪,守卫在红彤彤的宫门上;高高的万寿灯和天灯被点亮,映衬着檐下的宫灯摇曳的流苏,添了几分温情;满宫人皆笑意盈盈,见面说着吉祥话语。远处爆竹声起,皇帝出宫门了,除夕到了……



元旦:威仪三千礼三百


元旦子正(正月初一零点),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内烛光闪烁,乾隆皇帝坐在屋内的明窗处,正在进行一场颇有些神秘的书写仪式——明窗开笔。他拿起金瓯永固杯饮完屠苏酒,然后亲自点燃玉烛台上的蜡烛,把万年青笔在八吉祥炉上熏一下。开笔时,皇帝先蘸朱色墨,郑重地在黄笺中央写一行吉语,再蘸黑墨左右书写。吉语笺写毕,被封存在黄匣中,任何人不能开启。



紫禁城殿宇巍峨,尽显皇家气派。


明窗开笔仪式始于雍正朝,在乾隆时期固定在元旦子时,意为天下臣民祈福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开笔仪式上的物品均有吉祥寓意:喝屠苏酒的金杯上刻有“金瓯永固”四个字,寓意江山永固;烛台上刻“玉烛长调”四个字,寓意风调雨顺;笔杆上刻“万年青”三个字,寓意大清基业万年长青。


明窗开笔仪式复原场景,该仪式是皇帝新年举行的第一次书写仪式,创自清代雍正皇帝。


其实,随着新年的临近,“休假”的皇帝反而愈加忙起来。他是新年所有典仪的中心,上需祭神明和祖先,下需犒赏臣工和百姓,外有番邦外族需宴请,内有宗室亲朋需眷顾。除夕日,他便已经在保和殿内筵宴了蒙古王公,观看了戏曲表演,晚上还进行了守岁。零时便出现在养心殿的皇帝,在新年第一天将迎来年节活动的高潮。


皇帝开笔之夜,桌子上放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疆土完整的金瓯永固杯(中)。


明窗开笔仪式后,皇帝要浏览当年的时宪书(相当于现在的日历),以象征皇帝“授时省岁”。到了凌晨两三点钟,皇帝便乘坐轿子出门,行走在宫内宫外,礼佛、祭昊天上帝、祭祖、祭堂子(满族祭祀场所),进行各种瞻拜活动,多时达数十场。每到一处,皇帝皆满怀赤诚,——磕头焚香。一直到天亮,甚至临近中午,瞻拜活动才结束。


剔彩漆大吉宝案,元旦早晨皇帝吃饺子时,盘子须正好放在此案的“吉”字上。


 嘉庆朝制痕都斯坦白玉梅花式盒,盒内放着皇家元旦吃饺子时包在饺子里的“花钱”。


饺子有“更岁交子”之意,直到凌晨3点多,皇帝在瞻拜活动的间隙才吃上新年的第一顿饺子。满族称饺子为“煮饽饽”。在清朝的前中期,大年初一的御膳水饺都是素馅,以干菜为主,还有蘑菇、笋丝等。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依靠十三副遗甲起兵后,连年征战,死伤者无数。为表忏悔,故包素馅饺子来祭奠死者。后来的几位皇帝都严格遵守祖宗遗训,吃素水饺来表达不忘祖宗,不忘发祥之地之意。皇宫吃的饺子里也像民间一样包有钱币,以预示一年吉利。但皇宫的饺子包的并不是实际流通的钱币,而是“花钱”。

天蒙蒙亮时,皇帝要率领王公大臣到慈宁宫向皇太后行朝贺礼,以彰显孝悌,作天下表率。天明时分,在中和韶乐声中,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堂贺岁。朝贺仪式开始后,皇帝升座时咏唱《元平之章》:“维天眷我皇,四海升平泰运昌。岁首肇三阳,万国朝正拜帝阊……”仪式结束后,皇帝起座时咏唱《和平之章》:“圣人延俊英,钧天乐奏绕彤廷。华夷一统宁,士庶欢忻乐太平。宝鼎御香盈,祥烟袅,瑞霭生……”


中和韶乐演奏乐器。新年之际,当王公大臣在太和殿、乾清宫向皇帝行礼时,均需演奏中和韶乐。


太和殿朝贺后,皇帝回到乾清宫。皇后早已经率领众妃嫔等待向皇帝行庆贺礼。礼毕后,皇子率领首领太监等进来向皇帝行庆贺礼。

此时已到早膳时分。过年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平时虽都生活在紫禁城,但清朝的皇帝平时都是独自一人进膳,只在年节时,才有机会和后妃、皇子、宗亲们一起吃饭。帝王之家最重男女之防,后妃与包括皇子在内的宗亲不可同席吃饭,因此即便是家宴也要分别举行。在帝王之家,所谓的骨肉亲情也必须臣服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严苛的礼制之下,很难有真正的团圆时刻。

和后妃们的元旦家宴一般是在辰初(上午7点)举行。皇帝在音乐声中步入乾清宫居中的席位,坐定后,后妃们行礼。皇后的席位在皇帝席位的东侧稍后点的位置。妃嫔席列在东西两侧,对面而设。入座后,皇帝和后妃们边看戏边吃饭。戏毕,皇帝起身回殿,这顿团圆饭便算是吃完了。



宗亲宴时,皇帝金龙大宴桌上最外一排摆放着4个铜镀金松蓬果罩。


回殿后的皇帝还要继续到各处进行瞻拜活动。下午2点,皇帝在乾清宫设宗亲宴,钦点皇子、皇孙及近支王公们参加。宴席中均是皇族之人,故而行家人礼。皇帝的大宴桌设在中央,其余人皆用高桌,两个人一席,列于东西两侧。根据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档案记载,皇帝的大宴桌上自外向内,第一排摆放着松棚果罩4座、花瓶2个、青白玉盘5个;第二排和第三排摆放着青白玉碗各9个;第四排摆放着雕漆果盒2个、小青白玉碗4个;第五排至第八排摆放着青白玉碗各10个;最内侧一排摆放着青白玉果盅8个、盘6个、碟4个,箸、匙、叉1份。宗亲桌每桌摆放紫漆碗5个、紫龙碗15个、银碟4个。宴会场面宏大,虽同宗同祖,但谁也不会失了体面,放肆吃喝,一举一动都会遵循礼制,小心行事。


饽饽宴


宴席期间,皇帝会向家人、同宗族的人赠送礼物,称为“馈岁”,以浓亲情纽带。皇帝赠送的馈岁礼物首选的是绣纹精美的荷包,里面常贮有金银钱币和各色玉石八宝。佛手形文玩、如意、鼻烟壶、“压岁钱”、砚台,以及福橘,广柑,辽东的鹿尾、猪、鱼等珍物也都是馈岁物品。宴席一般会持续到下午5点左右方结束。宴席结束后,皇帝终于可以回殿休息。


 馈岁物品——装在荷包里的“压岁钱”(上)、玉如意


但即便如此忙碌,皇帝还会抽出时间抄写一册《心经》,替社稷、百姓祈福。清代皇帝多有诗情,元旦之时,也常常咏诗抒怀。乾隆皇帝的诗句“亿万人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意为天下祈福,“敬天勤政励初志”则意为勉励自己。

在春节这个最为重要的节日里,皇帝的穿戴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帝在参加太和殿的朝贺大典时需穿朝服,在参加家宴、宗亲宴时需穿吉服(俗称的“龙袍”)。每次更换时又必须与相应的冠、带、朝珠、香囊等搭配,十分繁琐。据《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初一行明窗开笔仪式时,乾隆皇帝头戴黑狐皮吉服冠,穿黄稠绣靠三色黑狐膁龙袍,外套貂皮端罩;寅时三刻,乾隆皇帝到弘德殿吃饺子时,换下了貂皮端罩。到了辰初三刻,到慈宁宫给皇太后请安时,他又换上大毛熏貂缎白苍龙教子珠顶吉服冠、黄地缂丝满地风云黑狐膁龙袍。短短的几小时内,皇帝就换了几套吉服。


缂丝面狐皮皇帝龙袍


吉服带,清代皇帝穿吉服时配套系在腰上的带子,上挂荷包、刀削、燧、觹等,其中两条白布带称“帉”,下端平直。



闲日:抽空玩耍享受


新年伊始,在乾隆皇帝潜邸重华宫内,正在举行一场小规模的新年茶宴。皇帝定下主题与辄韵,赴宴的内廷大学士、翰林等大臣跟着作诗联句。桌上摆放着以狮峰龙井为主料,佐以梅花、佛手、松子仁三种辅料烹制的“三清茶”,搭配着宫中特制的满洲饽饽。殿外雪花轻落,殿内茶香袭人,更助诗性。皇帝龙颜大悦,连连赏赐……


皇宫新年张灯结彩、悬挂门神,喜庆热闹。


清宫过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庄重肃穆,人人都严守礼制,半点不得逾制。元旦过后,虽然皇家礼制依然必不可少,但是气氛变得轻松不少。开茶宴、放烟花、放鞭炮、摆宴席、看花灯等,这威严的宫殿也多少有了一些文人雅趣和过年的习俗之乐。


新年里的紫禁城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


大年初二,皇家会在坤宁宫内举办祭神典礼。皇上带着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等祭祀,并分吃祭祀肉,也称作“分福”。吃祭神肉的习俗源于远古,是萨满祭祀中的仪程之一。这种肉是用白水煮熟的,不添加任何调料。《梵天庐丛录》上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这样的肉是否好吃先不论,能被皇帝邀请到坤宁宫吃祭神肉,对臣子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清朝的皇帝们通常在元宵节前,就会带着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子和公主们从紫禁城搬到圆明园。每年的正月十一,位于圆明园同乐园的买卖街就会开市,到正月十九才闭市。买卖街照搬民间的街市,“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馆饭肆,一切动用诸物悉备,外间所有者无不有之”。来自法国的蒋友仁也曾在文章中写道:“园中亦有通衢,店铺夹列,每逢佳节,中国、日本、欧洲各国,各种最珍奇之物,群汇于此,如市场然。”自然,这些卖东西的小贩不是真正的小贩,全是由宫人假办的。深宫中的妃嫔、皇子公主们可以在这里好好地过一把购物瘾。


缎绣金龙纹加官蟒,为清宫演“跳加官”的戏衣。


正月十五元宵节,皇帝会再次宴请来京城朝见的外藩。这些外藩即将回到各自驻地,因此这次宴请相当于一次告别宴。赐宴通常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进行,一品文武大臣入座陪同。


清人绘《乾隆帝元宵行乐图》,此图描绘乾隆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


到了晚上,在圆明园会举行盛大的灯会。宫灯样式除一般的单体外,还有树灯、千叶莲花灯、鳌山灯等复杂造型,甚至还有冰灯。宫中的舞龙灯规模比民间更大。千人一起舞灯,组合成“天下太平”等字,十分壮观。

随着开印仪式的举行,整个帝国在经过短暂的节庆欢愉后,重新开始运转。皇帝和臣工在朝堂上谈国事,一切如昨。

到了二月初,随着春联、门神、宫灯被一一取下,重新放回南池子大街的门神库,年味才彻底在这个偌大的皇宫中消逝。这也意味着,这个强大帝国的新一年开始了……


紫禁城将迎来新的一年



▶ 本文部分资料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 

▶ 特别鸣谢: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器物部副主任徐巍、胡国强老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孙建领主任


撰文/王盼

摄影/李忠民 姜志燕 王盼 向明

责编/方千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