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是怎么过年的?

来源:地球知识局

皇家气派 梦洛伊 - 梦式舞曲 霸气来袭


还有几天春节就到了,很多人却在抱怨,过年的年味已经变得越来越淡,没有以前那么有意思了。


这个进程的肇因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庭解体,人们也不图着过年的时候大吃大喝一顿,过年的特殊感自然下降了。


年味没了 爱妃都哭了 


但无论怎么变,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少有的能够合家团圆、为明年祈福的日子,颇具仪式感。这继承自古人在春节营造的强烈仪式感,看看故宫所藏超长千古名画姚文瀚《紫光阁赐宴图卷》里的盛大场景,你会感叹于清代皇家对庆祝春节的高度重视。


皇帝会怎么过一个好年呢?



年前准备真复杂


对于财大气粗的清代皇家而言,过年其实从从腊月初一就开始了。


-快过年了,奴才想要点年终奖

-滚


从康熙年间起,清代宫廷兴起了由皇帝发红包的习惯。当然这个红包里装得可不是金银这类俗物,而是皇帝御笔亲提的“福”字。此事源于康熙帝的兴之所至,最初也只是写了十几个,赠送给最亲近的高官亲王。


开书


可到了雍正乾隆年间,这个常规活动就扩大化了,“凡内廷王公大皆遍赐之”,连外地督抚都可以拿一份。签售会现场还会附赠一盘鹿肉,取“福禄双全”的彩头,君臣一起尽欢。


康熙爷写的“福”字


连身在皇帝周边的太监侍卫也能分到这份幸运,当然他们就没有亲笔了,只有印刷版的福字可以领。这大概是最早的故宫文创周边产品


皇帝讲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除了写字以外,脱胎于满族军事训练的八旗冰戏往往也会在腊月初一进行。


果然是高难度……


冰戏最早的目的是进行冰上阅兵,展示八旗武士的身体协调性和弓术。到了清朝中后期,这个仪式的军事价值越来越低,观赏性却在提高。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还要数“转龙射毬”,200名士兵前后衔接,按照规定的曲折路线在冰上列队经过,形如盘龙。经过门柱时士兵过门时发弓射门上的球,射中者重重有赏。


如今工具进化了

却还是那个老北京味儿


在皇帝发红包和观赏节目的同时,宫里人等也没有闲着,连夜赶制各种春节用品,比如春联。不过满族的春联和想象当中的汉民春联不同,不是撒金星的大红纸,而是在白纸上写,边缘镶上红色或蓝色的边。给后宫准备的春联上,更要画上历代后妃代表的故事,告诫妃子们遵守后宫规矩。


清朝入关前后满族人写春联

用的都是白纸或白布


等一切准备停当,也快到年前了。


小年前的一周左右,各衙门、太学等待钦天监的通知,把大印封在匣子里,除了值班人员以外都可以陆续回家过年了。勤奋如清代的皇帝也要放假,和各机关单位一样,皇帝要在后三殿之一的交泰殿举办大典,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枚印章全部封起来,不管有什么要事都明年再说了。



大年开始办派对


年假的重头戏,是皇家在宫内开的新年派对。


除夕一大清早,皇帝就要起床祭拜宫内的各路神佛,邀请他们下凡一起欢庆。这一拜就到了中午,已经有点疲惫的皇帝还要驾临前三殿中的保和殿。此时蒙古王公则都已经就座,准备参加午宴。作为满族政权最重要的统战对象,蒙古王公每年都是新年第一批和清帝用餐的显贵。能够一起吃一顿提早的年夜饭,也显得满蒙一家,江山永固


一起聊聊进贡马奶子的事


之所以要在中午宴请王爷们,是因为真正的年夜饭是要留给家人一起吃的。和蒙古王公的午宴结束后,皇帝又要更衣,步入内廷,带着一众后妃皇子去往太后的宫殿行礼。“以孝治天下”向来是中国王朝承平时代的主要口号,而在这个系统中,健在的太后显然是整场活动的核心。


太后可能就是满蒙一家的代言人


接受行礼之后,太后则表示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大家,一起吃个煮饽饽吧。(其实就是水饺,果然皇家是东北人。)


在太后殿内守岁完毕,众人各自回宫歇息,皇帝的任务却还没有结束


emmmmm

朕想吃年夜饭

不想干活了


大年初一子时,皇帝起驾出宫,去堂子祭天祭神。这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