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商场与战场的融合之道,秘诀是这股“中国力量”

都说商场如战场,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战场”与“商场”的结合,是否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答案是肯定的,也已经被写进了国家战略中。2015年,军民融合首次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2017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近年来一系列针对军民融合的政策更是层出不穷。从“互联网+”,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跨界合作”,深谙融合之道,在经济赛道中便不会被落下;如此融合之道,让军民融合同样成为经济赛道上制胜的法宝。

他山之石,以科技为纽带实现双向赋能

谈起军民融合,“硅谷奇迹”最为大家所称道。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一直是美国军事基地,更是海空军、航天研发基地,也是美国早期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的基础。美国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也设于此,后来许多科技公司都围绕着海军航空兵基地而建立起来,这个区域逐渐成为航空航天企业聚集区。可以说,硅谷诞生的动因就是由于军民融合,源自军事与航天力量的支撑。

后期硅谷的崛起,也正式因为美国政府和军方多年来大量投入产生的军用技术积累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五角大楼就是硅谷的第一家风险投资商”。另一方面,硅谷的先进技术也正反哺与美国的国防全事业。2015年8月,五角大楼在硅谷正式启动国防创新实验单元,目的是打破国防部围墙,让来自外部的创新注入国防部,成为创新系统新的血液。除此之外,在代表国家技术水平的航天领域,美国政府开展顶层设计军民融合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难怪有人评价说,美国也是世界上军民融合最成功的国家,其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即是“军民融合”的一个先进典型。据美国国会201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300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 

为什么军民融合为何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协同效应?高新技术通过军用产品的试验验证,成熟后转移到民用商品上,以军民融合的方式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面对现代科技创新成本高、周期长、风险高等客观约束,科技企业的单打独斗并不能依靠资源互补发挥所长,而军工企业也亟待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华丽转身。借鉴他山之石,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军转民、还是民参军,以科技为纽带,形成双向赋能模式,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尽快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也是我国大力发展军民融合的初心。

抢占技术高点,军民融合驱动经济高增长

将视线转回我国的军民融合实践,并非简单复刻他国经验,而是结合国情的思考,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展开:一是着力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与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二是着力于军民融合优势领域,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此,我国对于研发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研发(R&D)经费投入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达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在1992~2017年期间,年均增幅达到20.3%,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现价)5.3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在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下,军民融合进一步的意义,是促进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转型。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一直以来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承担者。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拥有几十万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高技术设备设施最集中的领域。国家科技的创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都需要国防科技工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于这样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融合产业,能够进一步助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与此同时,军民融合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样意义非凡。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军民协同、科技创新驱动传统工艺和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势必促进传统产业提高供给质量,有助于引领带动民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军民协同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新兴产业尖端产品的研发,也将促进整个军民融合供给体系的重构和优化。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契合两大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数据预测,2020年,我国军民融合市场规模或将超过万亿元,无限潜力亟待开发。那么,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哪些行业最大有可为?就当下而言,不论从科技攻关难度还是民用市场空间看,航天业都是最典型最有希望的军民融合产业。

从人造地球卫星,到载人航天飞船,我国航天事业经历60余载,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伟大跨越。近年来,我国在空间探测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就,如“嫦娥三号”和“玉兔号”月球探测,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空间冷原子钟空间科学实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国航天业近年来也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航天行业也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构建了一流的生产设施设备,其科技创新含量也远高于普通TMT类公司,特别是拥有独家稀缺技术和赛道,承载重要国家使命的公司,若将航天技术应用于经济发展之中,势必发挥巨大的协同效应。

“中国力量”登场,中国汽车与中国航天携手

军民融合第一要拥有核心技术,以独特的产品优势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增进全社会福利;第二便是要着眼于解决用户实实在在的问题、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作为关乎民生,是中国制造业的支柱性产业,汽车工业是军民融合落地的一个很好的场景,从国产汽车品牌的实践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理念被落到了实处。

作为民族品牌,长城汽车一直以来践行民族使命,进行自主研发的代表。近期,长城汽车旗下豪华SUV品牌WEY与中国航天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对于军民融合的意义可见一斑。 在助力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WEY品牌作为中国汽车领域首个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将通过联合技术研发,把中国航天的方方面面融入汽车制造,将科研技术逐步应用于品牌后续产品中。

WEY用四个首次总结此次战略合作,作为首个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的汽车品牌,WEY与中国航天将首次联手打造的“联合技术创新中心”,此外,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迎来首次海上发射,WEY也将承担本次海上发射的火箭正式命名为“CZ-11 WEY”号,这也是国家级火箭首次与企业品牌联合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创立的“联合技术创新中心”,正是以技术为纽带,实现双向技术赋能的关键点。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将在技术创新、质量管控两大领域展开双向技术合作及转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WEY品牌将延续现有造型设计的出色功底,并加持航天级空气动力学技术,以实现更低的风阻系数,从而提升燃油经济性和驾控水平。而在创新材料方面,航天设备应用的高强度、高刚度、轻量化的高科技材料,将革新WEY车型的材料应用,提高WEY品牌车型的安全性、可靠性,并实现整车轻量化。 

在航天系统中零缺陷研发、结构安全技术、智能安全控制技术、可靠性技术、联合验证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将帮助WEY品牌车型实现智能型与安全性能极大提升。航天级质量管控、航天工程对品质要求极致到毫厘不差的精神,也将进一步助力WEY品牌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匠心汽车。 

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的应用也会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合作成果将率先应用于VV6航天特别版车型,树立中国制造的新标杆。与此同时,WEY聘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彭昆雅先生为联合技术创新中心院长及WEY品牌技术鉴证官,为WEY品牌的汽车品质进行良好背书。

在智能化、全球化的行业背景下,在汽车行业面临升级变革的时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汽车领域的新一轮演进的序幕已经拉开,WEY在这场征途中无疑已经走在了前面。WEY与中国航天的携手,都印刻着“中国”标签,用技术拧成了一股“中国力量”,势必将加速中国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正如所说WEY品牌营销总经理柳燕所说,“中国航天与中欧WEY,有共同的志向与智向,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携手让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世界高度。”

正值“一带一路”话题在国家合作高峰论坛上大放异彩,可以预见,WEY与中国航天代表的“中国智造”,也将通过军民融合的形式,更好地走出国门,为全球消费者展现中国品牌的实力和魅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