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蓬皮杜选择的第一位中国建筑师为何是马岩松?






最近,了妹迷上了一位建筑师

为此在米兰展结束后还特地去了趟巴黎

到那才发现,原来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他

这也是为什么

知了Home在微博上发了条有关他的视频


视频出品:东跑西颠Walking_Around


次日就收获近25万阅读,一周近百万

在全网也引发了热议

年轻的中国建筑师中

似乎只有他能有这样的国际影响力

你可能猜到了,我们说的正是马岩松

了妹将微博截图留证,知哥忍不住感慨:

两个云淡风轻的圈圈

依旧透着马岩松不言自明的号召力



为何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建筑永久馆藏

首先选择的中国建筑师是马岩松

这其中的答案一句半句可说不清

还活着、年轻、中国的

副馆长兼策展人这几个关键词意味深长啊

今天,知哥了妹决定再带你们走一趟

细读薄雾馆time此篇好文

接近这位中国建筑师耀眼的高光时刻

领会建筑与天地自然的过去与未来



▼▼▼



                                

                                 


巴黎时间 

2019年4月11日

蓬皮杜艺术中心

正式迎来马岩松时刻

由其创立并领衔的

MAD建筑事务所

共10个项目的12件模型

被收录为永久馆藏

策展人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称

这位中国年轻建筑师

正在成为

影响世界的人





时间倒回至当地时间4月11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正在为一件大事躁动着。建筑师马岩松及其MAD建筑事务所10个项目的12件建筑作品模型,被收录为永久馆藏。它们共同展现了MAD源自东方的与天地自然对话的思想根源,也见证了MAD从2004年成立至今15年中“疯狂”、超越现实并富于情感的建筑实践。


由此,名为MAD X的展览将持续一年。本次展览的策展人Frederic Migayrou向媒体表示,MAD X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首个建筑永久收藏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


展览的时候建筑师还活着;

且还是位年轻建筑师;

且是个中国建筑师。



很显然,作为被蓬皮杜看中的首位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及MAD所崇尚的人文精神及山水意境,将再度引发全球建筑界、艺术界等不同领域的凝神瞩目。这位扎根在北京、建筑作品遍及全球多个城市的新生代建筑师,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代表性人物,其独有的设计观念与饱满的建筑情愫,深刻影响着西方如何看待东方、建造如何回应自然、当代如何面对未来。



“这次收藏展,是对MAD过去十几年工作过程和思想演化的一个记录。” 马岩松说:“‘X’也带有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未知’。这次展览另一方面希望表达对未知的渴望,这比对过去的总结更重要。”





巴黎当地时间4月11日MAD X开放当天,除了受邀嘉宾、同行、朋友,有很多人是慕名而至,他们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个名字:马岩松,当然还有MAD建筑事务所。他们甚至对马岩松在世界各地留下的作品如数家珍。比如远在加拿大的梦露大厦,或是还未建成就备受关注的芝加哥(洛杉矶)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更不用说充满温情的北京胡同泡泡,以及日本冈崎市爱知县的四叶草之家。在巴黎,距离凯旋门不远,即将完工的住宅楼UNIC,更是成为很多人此番蓬皮杜观展之行的顺路打卡地。



谈及被蓬皮杜艺术中心看中是什么感受,马岩松说:“这很重要。作为建筑师可以盖很多房子,但那不是最后的结果。那些房子究竟有什么价值,它们除了被使用还可以和人们的情感发生什么关联?当它们以模型的状态被收录成为艺术品,表明它们尽管不在当地的真实的环境里,也值得被封存,并在另一种维度上成为永恒。




梦露大厦

加拿大,密西沙加市

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整个建筑在不同高度进行着不同角度的旋转,来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感受,唤醒大城市里人们对自然的憧憬。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_洛杉矶

美国,洛杉矶

建筑内部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明亮而开放的洞穴,天光充满了空间,带领人们通往不同的功能设施。建筑的首层地面及屋顶是巨大的公共空间,回归给城市及市民共享。人们可在此运动、休憩,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对话。



策展人Frederic Migayrou告诉我们,MAD X展览现场曾经陆续展出世界级建筑师的作品手稿或模型,以往进入蓬皮杜视野的建筑师大都属于功成名就,比如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矶崎新等。选中马岩松在此时,正是因为他创作的独特性。当代建筑界需要马岩松这样的建筑师勇敢地做出挑战,并进而影响更多年轻人思考设计的未来。


▲MAD X 策展人Frederic Migayrou与马岩松


在建筑评论家方振宁看来,马岩松及MAD作品收藏展,突破以往规模并达到作品数量之最正是表明:“中国的MAD已经成为世界的MAD。如此年轻的建筑师作品被收藏,这在蓬皮杜乃至诸多国家级艺术收藏机构都是绝无仅有的。马岩松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他已经被世界承认。”


建筑评论家方振宁(右一)与MAD事务所

在UNIC住宅现场


“MaYansong-at the Speed of a Racing Horse”,对马岩松非常关注并在展览同名书籍留下文字的建筑评论家、自由撰稿人Frederic Edelmann说,马岩松,是“以赛马的速度”在建筑职业生涯中前行,十几年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气呵成。展览现场他对进入馆藏的十二件模型津津乐道。作为活跃的建筑评论家,他大概也不会预料到能有一位如此年轻的中国建筑师,在如此短暂的十五年里,干了这么多全球重要的建筑——马岩松的马速,与其作品一样,令人惊叹,望尘莫及。


▲建筑评论家、自由撰稿人Frederic Edelmann

与马岩松


“占地才486平方米,要盖232米。”展览现场最轻盈透明的建筑静静停在帝国大厦旁边,它是新近公布的方案:曼哈顿东34街高层公寓。“bird in space”,马岩松叫它空间之鸟,轻巧如它感觉随时会飞走。



17年后,又是纽约曼哈顿,马岩松的超级粉丝们自然联想到专属记忆中的“浮游之岛”,那个令他一夜成名的设计。有趣的是,那一次的畅想是浮游,这一次的愿望是飞翔——当年对于千篇一律的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批判与挑战,如今即将以相似的、轻盈的方式获得成功。



展览是分享,也是铭刻,更包含过往。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在耶鲁就读时,面对911事件后世贸中心重建计划的命题,马岩松完成了“浮游之岛”这款毕业设计。


▲“浮游之岛”


面对云朵般的摩天楼创想,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等建筑师及耶鲁导师们给予肯定,重建计划负责人表现惊喜,进而,美国当地媒体轮番热捧,北京青年报头版转内页的大篇幅报道“中国学生的新世贸设计震撼美国”跟进。



▲2002年5月8日,《北京青年报》头版

《北京学生设计纽约新世贸》


当年,种种声浪,将马岩松推上了舆论的风口。但年少成名的马岩松依旧保持自己,选择用沉默应对了一切。也是同一年,他向周遭的关注甚至舆论侵犯甩出一句“MAD”,并在美国成立了MAD建筑事务所。两年后的2004年,MAD正式迁至北京,收获了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党群、早野洋介。


▲左至右:马岩松、党群、早野洋介


接下来的回国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先是协助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投入到中国城市轰轰烈烈的建设大潮中,进而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参与各种国际竞赛、投标。跨界这个词,在他身上也不新鲜,艺术、设计、产品、装置等多领域都有马岩松的身影。而媒体们非常喜欢这位松弛有趣的设计个体,因为他具备非同一般的表达方式和创意趣味。那时候他说,“我的身份是个建筑师,但我想用各种不同的设计方式对周遭世界进行探索。




光之隧道

2018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日本

MAD改造的观光隧道全长约750米,受中国古代哲学系统观“五行”启发,MAD在隧道中的每处空间加上纯粹的“一笔”,一节一段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氛围和张力。被重新激活的隧道,让身处自然中的人们去想象自我与世界、与自然的关系。





衢州体育公园

中国,浙江

将大地艺术和自然山水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出发点,追求城市中人、自然和文化在精神上的一致。包含体育场、体育馆、以及游泳馆、科技馆、商业等。山水间小路交错相通,人们可以于步道上慢走、跑步,或在草坪上欣赏风光。



设计与建造伴随中国的城市更新如火如荼。在很多大项目被大设计院和大建筑师包揽的境况下,MAD在自己的坚持中前行,他们将视野放到更远的地方。尽管很多投标和竞赛石沉大海,当然围标的情况也不少见,但马岩松没有任何妥协的念头。用那时候被称为先锋的设计理念挑战四平八稳的建筑形态,以探索代替稳妥,以年轻对抗陈腐,用自己认为面向未来的建筑精神,与现代主义中的陈词滥调保持距离——无论当年,还是现在,MAD在某些人看来,显得很异类。




“都市蜃楼”

MAD巴黎蒙帕纳斯大厦改造方案

2016年,蒙帕纳斯大厦宣布举办国际竞赛,MAD的改造方案根据光学凹镜原理,将建筑立面的每一片玻璃设定到特定角度,使得整个大楼成为一个城市尺度的凹面镜。巴黎城市的街区,道路以至于周边建筑的屋顶被反射,并倒挂在空中。





胡同泡泡32号

中国,北京

植入到北京四合院的胡同泡泡,在适应多种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局部的情况而达到整体社区的复苏。<32号泡泡>是一个加建的卫生间和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光滑的金属曲面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树木和天空;让历史、自然以及未来并存于一个世界里。





四合院幼儿园

中国,北京

mad 中国 中国建筑师 建筑 建筑师 马岩松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