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旧金山湾区:硅谷“硬核”一百年,第三次浪潮谱新篇


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美国优质的移民政策、包容开放的社会、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学术空气和创业环境,使得众多高素质的技术移民选择了旧金山湾区。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尤蕾  朱子华



  二十


             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有一套对中国知识界影响深远的丛书,以其启蒙性、思想性和全球视野,汇集了当时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这就是《走向未来丛书》。其中有一本叫作《第三次浪潮》,让渴望新知的国人认识了一个地方——硅谷。


硅谷,这片夹在旧金山和圣何塞两个城市之间、长约25英里的狭长区域,培育了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它位于“世界三大黄金湾区”的之一的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跨海大桥



文章开头提到的《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便是信息技术革命,也即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硅谷之所以成为“世界创新中心”,得益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美国优质的移民政策、包容开放的社会、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学术空气和创业环境,使得众多高素质的技术移民选择了旧金山湾区。


实际上,旧金山湾区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前,便“已领风骚近百年”。有“硅谷之父”之称的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弗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1924年在斯坦福大学创办电子通讯实验室开始,一个传奇的时代便拉开了序幕。


1935年,惠普诞生在在旧金山湾区帕罗奥多市的一间车库里,而它的两位创始人,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就是慧眼识人的弗德里克·特曼慷慨资助的。


惠普创立伊始,打的漂亮仗之一,便是为迪士尼1940年的经典动画《幻想曲》提供了技术支持。华特·迪士尼向惠普订购了8台振荡器(HP 200B),创新了当时卡通电影的音响系统。


▲《幻想曲》海报(1940年)




“幻想曲”很快从屏幕里走向现实。1951年,在弗德里克·特曼的推动下,斯坦福工业园区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产学研高度结合的高校产业园区,也成为日后世界纷纷效仿的高技术产业区的样板。

                                            

硅谷在高新技术上的“硬核”走位,引领了更年代风气之先:上世纪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微处理器,80年代是软件,90年代以后则是互联网。除惠普之外,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苹果(Apple)、英特尔(Intel)等全球知名科技企业都在硅谷孕育诞生


可以说,是弗德里克·特曼一手开启的“厂校结合”模式,成就了今天硅谷。这里共有公立大学34所,私立大学49所,5个国家级研究实验室。据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旧金山湾区25岁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42%。

如果说,硅谷是旧金山湾区持续发展的内生力源,那么,硅谷的崛起,就更得益于旧金山“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辅相成,创新产业、政策制度、交通体系、城市群结构、生态环境。

时至今日,旧金山湾区已成为21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之一,拥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次于纽约),是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金融中心。2015年,湾区总GDP高达7855亿美金,仅次于世界18个国家。

新技术革命在旧金山湾区滥觞的“第三次浪潮”,就如那首著名的民谣《旧金山》唱的那样:“人们在改变,整整一代人,都在推陈出新。”它的创新精神,为世界各国的高技术发展,都提供可资借鉴的开放性范例。






小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扫一扫关注中国小康网

微信公众号

(长按保存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小康网wap版,更多独家专稿、县域专题、时事热点,第一时间精彩呈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