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有书的日子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携一本书籍,寻一处静谧,沦陷于春光深处,享受精神世界的富足,方能不负好春光。

 

穿过笔记,是我的年华。



- 1 -

陪我去远方的异乡人

——《读书》

@小远

 

哦,请安静,我的时代的异乡人,

我问候你

出自无语的孤独,

我在何处忏悔我的日子。

从我的生活之井里

泉水神圣地涌起:

我看着你,让我的渴望的心

平静地流血而死。

——尼采《今与昔》

 

“三人行,必有我师”。回望看,一路走来,总是一些文学的引路人,读他们书,由着他们引领自己走一程,爬一山,趟一水,去拜会另一些作家,读他们的书。一觉已半百。

还是觉得读书无用,全不在“用“上;要读无用的书,全在”无用“上。

 

读书无禁区

——《读书》

大学毕业后在异地工作。经济上的独立,让购书不成难事。有工资真好呀,可以自由地买书,买重了也没关系,所以一直珍惜工作,好好工作。


在叔叔家发现杂志《读书》,喜欢上了。开始订阅,从1991年到现在,二十八年,中断过那么一、二年,还是割舍不得,继续订阅。月薪百元时都订阅,现在也不差这十元、八元的,不到一个面包的钱。


刚开始看《读书》,这是读书人的读书笔记。看不懂。每一个字都认得,每一句也会读,就是整篇文章不知所云。怎么办?读出声来!一字一句地读。觉得自己好装呀,看不懂还要看。坚持了几年,再坚持几年。看懂了,也开始跟着作者看原著。


《读书》1991年第八期第55页:

【书迷话书】“喜欢什么,什么就好“。

……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忘返,毕其一生。“



“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木心——《文学回忆录》

袁行霈——原著《陶渊明集笺注》

十年前,父亲离世,人生的况味骤然不同。

一个人上山,带着《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在山间静坐,吟读陶渊明,真的淡,淡到苍凉、悠远。二十首饮酒诗在叶先生笔下娓娓道来,人生哲学蕴意其中。


袁行霈先生的原著《陶渊明集笺注》,在案头,每天念一首,就像喝茶、喝咖啡一样。

陶渊明的诗,百来首,无一不真,无一不是生命与生活的全部。文学即人,就是陶渊明这样的诗人。


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提到中国古代的诗人最多的就是陶渊明。对屈原、陶渊明、曹雪芹他是不吝赞美之辞的:

我以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境界最高,翻译成法文,瓦莱里拜倒:这种朴素,是大富翁的朴素。


从陶渊明的诗开始,到蒙田、梭罗、爱默生、直到近代的EB怀特,一路兴致盎然。

向往的生活是什么?

关上门,隐于市,一食一箪,一茶一书。听风观雨,晨耕夜读。



- 2 -

未完待续

——《如果我是一本书》

@星湖

 

在书店看到这本很好玩的绘本。全书正文以“如果我是一本书”为每句话句首,每一句话配了一幅以书为主要元素的创意插画,脑洞蛮大。这种配合,从故事开始持续到结尾——嗯,我觉得是结尾不是结束,因为它给人的“未完待续”感。


语言大多数是平实的,而插画充满想象力,带来或温暖或扎心的力量。


“如果我是一本书,我愿意接纳时间所赋予的所有样貌”



一本好的书,陪伴我们走过许多日夜许多路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书带给我们的知识、智慧或共鸣,是书带给我们的思想驰骋天地。


而时间,又可以让同一本书的某些话某些情节,给我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领悟和衔接。就像很多人听歌,在时间洗礼的成长后,感叹说“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而时间,终将让书的样貌,也让我们的样貌有岁月触碰后的痕迹。我们害怕这样的时间,却又将看到那些动人心弦的美丽和美好。


在这本书最后一页,简介了书的作者,文字作者是葡萄牙的何塞·雷迪亚,插画作者是葡萄牙的安德烈·雷迪亚。当我去查询更多信息——原来作者是一对父子,父亲的话,简单口吻,儿子的画,天马行空。世界上,又有多少这样的书,是这样的搭档呢?这让这本书更有意思了!


- 3 -

微醺时大手一挥,半辈子就过了

——黄永玉《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小茶

 

黄永玉是一名画家,喜欢喝酒交朋友,爱摆龙门阵,喜欢玩车喜欢建房子。90岁高龄时依然与年轻人一起改装车,精力充沛,在他那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于是有了《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在书大约三分之一的位置,他写到“翡冷翠呀!翡冷翠,我这辈子怕离不开你了。”


纵观整本书,文字和绘画都同样轻快风趣幽默,然而其中的观察与思考却是黄老爷子一生的积淀,也许是天生的乐观,也许是大彻大悟后的云淡风轻,潇洒豪放注定成了他晚年更为显著的标签,这要回了古代,此人必为江湖中一豪杰,诗书画,诗酒茶,家中常年朋友往来,后厨好酒好菜随时备好,时常微醺,微醺时大手一挥,半辈子就过了。



书有一句话说得好:“任何一种环境或一个人,初次见面就预感到离别的隐痛时,你必定爱上他了。”黄老爷子这句话,想来也是通过大半生的经历,来描绘这么一种情感。把浓烈的爱,用这种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讲了出来。


- 4 -

曾经共舞,是我毕生的快乐

——亦舒《圆舞》

@千翕


人生啊有一种相遇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无奈。


他收养了她,似乎没有把她当作小孩。他为她买口红,送她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带她出门参加各种聚会和应酬。

 

“我们仍在舞池中,生活本身是一场表演,活一日做一日,给自己看,也给观众看,舞蹈的名称叫圆舞,我不担心,我终归会回到你身边,你是我最初的舞伴。”于是便有了长大,变老,结婚,离婚,相爱,对抗,只是终其一生却不能相守。

 

周承钰与傅于琛的感情到头来还是缺少那一份勇气,也许这样,才留住了那些“毕生的快乐”。所谓纯粹的爱情,没有被柴米油盐的平淡拉下神坛,没有经历磨合期争吵的“污染”,少了些真实,留住了令人向往的“美好”。是爱,是倔,也是怯。


“但是曾经共舞,是我毕生的快乐。”


- 5 -

闷柿子的人生

——渡边淳一《钝感力》

@Snow

 

人的一生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真实不完美的自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修行。


现在看之前自己写的日记,看自己犯过的错误,有时依然无法面对,那种感觉就是,摘了一颗生的柿子,你要把它用谷堆闷熟,而几年过去了,依然生到无法下口,高兴的是,我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酝酿,哪天重新再读,接受了并用愉快或平静的心情去感受时,就是柿子熟了。我的一生,就是用来闷柿子的。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亲眼见证的成长,眼泪、欢笑、糗事、得意、自私、刻薄……因为共同走过,所以有了亲人般的放心依赖。”文中的这段描述的是闺蜜,我想,和家人、和伴侣、和孩子也是一样的。共同的经历才是关系最稳定的原因。老公在国内创业,老婆在国外陪读,夫妻和睦,不是绿不是瞎,就是纯友谊。


“日本的原贵族音乐被在渥太华的市井街头廉价的展示。叙利亚的原成功商人破产后到加拿大从零重新开始创业。”只承受得了荣华担不了甘苦的人生都是耍流氓,都是想要甘蔗两头甜。


按理引号是引用原文,需要一字一句不改,而我只是写下大意。不要问,不要相信,谁最后不是茕茕孑立?



- 6 -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

@白白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很难想象一个地方怎么能连个书店都没有,书籍就像人的另一个精神坐标,很多时候书对我来说它是一个人,平静的晚上在暖黄灯光下听它一个人对我诉说着许多,我听着它,有时感同身受,让我沉淀下来静静地思考。


看《岛上书店》的过程有点像在看一部温馨细腻的爱情电影,其中很少有矛盾冲突点,透着股平淡的温暖气息。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敞开怀抱并没有想象中难,与他人建立连接也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 今 日 话 题 -


分享你的读书笔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