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山下乡运动引忧 与毛泽东时代三大不同(图)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也曾是当年下乡知青中的一个(图源:新华社)



  中国共青团中央2020年将动员千万青年下乡的消息成为媒体热炒的焦点,引发舆论反弹。甚至被戏称为“新版上山下乡运动”令舆论担忧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运动”是否在重演。

  北京时间4月11日,诸如题为《干大事!国家计划3年内动员1000多万青年下乡》《“上山下乡”再现?中共动员千万青年下乡》《文革“上山下乡”运动重演中共共青团2020年将动员千万青年下乡》的文章将舆论带入一种“新版上山下乡运动”的观感。

  实际上,这些报道均源自共青团中央3月27日发布的一份名为《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的文件。这份文件只有一小部分提到“到2022年,力争组织超过1,000万人次大中专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文上下只字未提“上山下乡”这一词语。

  其实,对比毛泽东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与当下所提的“三下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主要强调“人”的变化,后者则更注重的是人为“乡村”带来的转变。

  首先,二者提出的背景和目的不同,共青团中央发布这份文件的背景是习近平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以及十九大上提出的“三农工作部署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目的是让习思想在青年中入脑入心,去农村宣讲习思想和十九大精神。

  而上山下乡运动发生的背景则是文化大革命,最典型的是当时400多万“老三届”毕业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即在毛泽东“知青(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指示下开展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总人数达1,600多万人。

  其次,从名称本身来讲就有所不同。上山下乡运动,通称“下放”、“插队”,是指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城市知青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分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分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

  而三下乡是指,大学生将城市的科技、文化和卫生知识这三项带到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向当地人传授知识。

  从结果上来看,三下乡是指大学生将文化、科技、卫生等先进的东西带到乡村,为农村带来发展变化;而上山下乡则是学生去农村接受“再教育”,把他们“农村化”和“农民化”,与前者的侧重点不同;时间上来讲,三下乡是指大学生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短期的社会实践,并非上山下乡那样把户籍迁过去,长期在农村定居。

  总而言之,外界将共青团中央提到的“三下乡”理解为新版“上山下乡运动”是不准确的,是一种不理性的过度解读。

  另一方面,尽管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在规模上确实值得警惕,毕竟“三下乡”也是千万人次的活动,一定要注重实效,切勿流于形式。正如中国媒体人胡锡进所言,不要让学生们的这项活动变成暑期的“乡村游”,而要让那些学生真正把文化科技卫生带到农村去,为振兴乡村做出他们的贡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