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大桥登上BBC:“几乎不可能”的工程(组图)

(image)



【文/闻一哆】7日,在BBC和江苏卫视同步播出的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更新了第3季第6集,这次,让BBC惊叹的是一座中国大桥——北盘江大桥,称其为来自中国的不可思议的宏伟工程。

(image)

BBC标题:中国“几乎不可能”的宏伟工程

几百年来,云贵高原那些崇山峻岭间的村落,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壮观的地貌,使得地区间交流和交通都困难重重。

(image)

但这一切即将发生改变。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偏远地区以各种方式建设大交通。世界最高的十大桥梁中,有八座位于中国,而其中有些就建在西南地区。

最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北盘江大桥。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桥梁,连接贵州、云南两省。

(image)

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坐落于云南宣威与贵州水城交界处,横跨云贵两省,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

BBC惊叹,在这座桥下可以放下一座美国帝国大厦,而且还有100的富余。

(image)

(image)

地形决定了难度。要在这崇山峻岭,又遍布溶洞的地区,要建造这么一座大桥,工程师们需要克服诸多难题。

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在这片喀斯特地貌地区,排除岩洞给大桥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

副总工程师彭运动称,“最难的就是把基础给修上去”。

据悉,他们对大桥桥位处、沿北盘江上下游10公里的峡谷地貌,通过扫描技术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然而,尽管工程师已经如此小心翼翼,建造过程中还是有一些溶洞没有被找到。

(image)

彭运动称,其中一个锁塔桩基施工中就碰到一个溶洞。

这个溶洞之大,没见底纵深就已达百米。

这无疑惊呆了这位外来和尚。

(image)

不过,彭运动倒是淡定地表示,对于这种大洞,工程师们的解决方法就是打桩时,穿过溶洞;若遇到小溶洞则用水泥将其填满。

这一切小心谨慎的工作,都是因为溶洞具有强大的裂隙发育能力,会给大桥带来严重的危害。

要知道,北盘江第一桥的桩只有60多米但为保桥梁稳固,地质钻孔深达110—120米。

(image)

除此之外,具体的桥梁建设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建设整个大桥共用约4万4千吨钢材,而为了节约时间和金钱,项目经理周大庆更是顶住压力,采用了一种创新手法——整节段纵移悬拼工法,通过已架设的梁底滑行吊装钢桁梁整体节段。

(image)

主持人:这么大一块直接运过来?!

(image)

BBC表示,这项独创性的方法为类似环境下的桥梁建造带去了革新。

(image)

当然,斜拉桥还有一样非常关键,那就是链接桥身的钢索。

为了固定大桥,这座北盘江大桥被设计成了斜拉桥。BBC称,连这个钢索都和大桥的其他部分一样——是史诗级别的。

如果把这座斜拉桥的钢丝连在一起,甚至比北京到纽约的距离还远。

(image)

这样的长度让主持人简直要怀疑人生:

(image)

(image)

当然,除了这一项项硬性指标,这座大桥还将云贵两个省份连接在了一起;更增加了因大被大山阻隔的两地人的交流,给当地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当地一土豆种植户刘家恩带着BBC主持人来到了自己家。从家中的厨房望去,就能看到雄伟的北盘江大桥。两人不禁纷纷感叹这座大桥的没。

(image)

(image)

刘家恩表示,自己以前从未想到,在这样的地貌环境中可以建造出一座大桥。

(image)

刘家恩称,过去只能走山路到对面去,下山一个小时,上山则需要再爬三至四个小时,身上还要背着30—40公斤的土豆,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回到家,”

而现在,只需走上几步路,10-20分钟,就能从这头到那头去了。

(image)

BBC称,这座大桥是中国开通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连接的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做得非常好,已永远地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其实,中国的造桥技术早已经远近闻名。

有一个名为List of Highest International Bridges的网站,专门介绍具有标志性的世界桥梁,比如世界最高桥梁、世界最高铁索桥、世界第一铁路桥……打开这个网站,你会发现它丧心病狂的地方:

明明是说的具有标志性的世界桥梁,怎么活脱脱变成了中国桥梁大汇总?

先来扫一眼前十位的大桥:

(image)

若果这只是巧合……

那再甩几张:

(image)

(image)

放眼望去满屏的China……小编已经不忍再截图了。

(image)

除了现在这座世界最高的斜拉桥北盘江大桥;我们还有最高、最大跨度的悬索桥四渡河特大桥。

(image)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