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的最后一天: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结末(图)

    北京时间7月13日,在入院过半月后,罹患晚期肝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晓波因器官衰竭,终于不治。伴随着以《纽约时报》为首的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出通讯稿。这位民主运动家或异见人士的最后一天就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结末。

  沉默的西方媒体

  事实上,相对于半个月前的保外就医,西方各主流媒体面对突然去世的刘晓波并不能马上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就像刘晓波的生命一样,他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前景在中国大陆正走向低潮,以至于在中文社交网络上,用相对隐晦的方式点蜡烛为其致哀者并不多见。

  

(image)

  斯人已逝,口号终究难成现实(图源:AFP)

  必须承认,从6月26日开始,伴随着外界得知刘晓波的病情已经危笃,其症状甚至难以手术、化疗及放疗。这使得媒体人士已经提前做好了很多篇等他一过世就发布的福寿稿。在北京已经允许美、德两国医生为其诊病后,新闻界就难免嗅到一丝读秒的气息。

  在这些媒体当中,英国《卫报》最先沉不住气,在刘晓波确认去世前七小时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刘晓波步入最后时刻》(Liu Xiaobo entering final hours)的通讯稿。这篇报道提醒外界,这位生命垂危(on his deathbed)的癌症患者恐怕难以活过7月13日。七小时后,这一提示就成为现实。

  对西方世界来说,在中国的异见人士为刘祈祷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以及英国首相梅(Theresa May)对此却并未发声是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不过,白宫也已在12日就此发表讲话,称对刘晓波的治疗表示忧虑。

  最后的陌生人

  毕竟,在获知保外就医半个月后,对从生到死的刘晓波来说,外界除去诺奖获得者的头衔之外,还是只能民主运动家或异见人士来称呼这个在中国有着复杂属性的人。半个月以来,这位2010年前后的风云人物在潮流变幻的欧美仍然还是陌生人。

  

(image)

  获知刘晓波过世后,香港便努力成为祭奠中心(图源:Reuters)

  这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BBC:在介绍讣闻后,他们还是得把一篇《谁是刘晓波》的说明性报道添加在文后,介绍一下他从六四到零八宪章以及获奖与入狱的履历。同时将其逝世和死在纳粹黑狱中的奥西茨基( Carl von Ossietzky )做一番类比。

  尽管《纽约时报》驻京记者用自由的探路者,专制主义的囚徒为其作盖棺论定,更借崔卫平等人之口称各界人士得知刘的死讯相当愤怒。但这篇第一时间准备好的悼文同样也成了一篇刘晓波的简历。当北京迫害异见人士的传统属性上升为专制政权的牢笼时,这种形成套路的表述对于中国国内恐怕是影响有限的。

  于是,对仍希望从刘晓波处寻求政治遗产的各路人士来说,恐怕随着他一逝世,下手就得趁早。譬如CNN就在报道中指出,在获知刘晓波逝世后,以批评北京著称的香港众志党与党首黄之烽就发表口号,称要以泪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的气势奋力抗争。这种夹了白字的祭文,恐怕也是刘晓波生前始料未及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