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地摊经济与大城市水火不容?

前一段时间,为缓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对经济和就业的空前冲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和山东考察时均表态支持地摊经济,随后中央文明办出台松绑地摊经济的柔性政策,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支持举措,一时间,被压抑多年的地摊经济迅速升温,成为当下中国在疫情冲击下最火热的经济现象。


上个月,北京市发布信息,重申“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针对市民反应强烈的个别地点出现的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北京城管部门将加强执法检查,依法处理这类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Reuters)

但地摊经济尚未铺展开,很快就被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官媒和中国央视泼了冷水。6月6日以来,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率先表示反对态度,宣称“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不给地摊经济留有任何空间。中国央视的态度也很坚决,认为“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直接宣称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

相较而言,深圳官媒《深圳特区报》、广州官媒《广州日报》同样表态不发展地摊经济,只不过措辞相对温和。之所以反对地摊经济,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地摊经济是初级低端的经济模式,是脏乱差的代表,会扰乱大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损害城市形象。

以颇具代表性的《北京日报》文章《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为例,该文认为,北京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业态,而且,近些年北京拿出“绣花”功夫治理城市,综合整治无序设摊较为集中的点位,城市精细化治理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中国央视也持类似观点,认为一线城市是“中国经济对标全球发达经济体、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抓手”,地摊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也是相背离的”。

但问题是,地摊经济真与大城市发展水火不容吗?

恐怕未必。正如《人民日报》早在2010年的一篇旧文所说,大城市无权让“低端劳动力”离开,“城市可以选择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如果认为可以因此不要普通服务业、不要小企业小商店,那就是一厢情愿了”。因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同产业和人群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城市越大,所需要的劳动力越多样化。人群的多样性和商业的多样化正是城市繁荣、充满生机的体现。以为赶走了低端产业,禁止了地摊商铺,就能吸引来高端产业、高端劳动力,那只是痴人说梦。因为让吸附大量流动人口、更亲民的小店小商贩强制退出,其结果必然是老百姓生活极为不便,生活成本大幅提高,从而造成更多产业和人才向外转移,城市空心化。

正因这样,与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官媒和中国央视不支持地摊经济不同的是,多数声音对地摊经济表示理解和支持,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在内的多家官媒都发文肯定了地摊经济。6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地摊经济 升温不能“发烧”》,既指出了地摊经济可能带来阻碍交通、环境卫生问题,但更认为“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并不矛盾”,“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有关部门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洁癖’,别一见地摊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和支持的”。

6月8日中国新闻社发表评论文章《宽容“地摊经济”不是权宜之计》称:“什么是美好城市?什么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除了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交通,现代商业文明和时尚潮流,在深层次上,还有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其中包括让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也有生存之道……一座城市对待小商小贩的态度,测试出城市的气度与包容。”

地摊经济的争议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复杂面向,也敲响了某些地方管理者的警钟。如今,各地在地摊之热的争议中陆续恢复经济,地摊经济既没有被过度推上神坛,也没用绝迹,反而在很多地方开启了经济复苏之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