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中国,第一站就去了西安,参观了兵马俑、大慈恩寺(大雁塔)和化觉巷大清真寺。央视国际台(CGTN)发布了马克龙此行的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有回民穿着的人陪同游览,地点应该就是在大清真寺内了。不过可能有人会问,图中的背景建筑怎么不太像清真寺?
没错,西安化觉巷大清真寺是中国传统风格清真寺的代表,从外到内几乎全是明清时代的中式建筑,这是怎么形成的呢?
穆斯林在西安定居可以追溯到唐朝。据研究,唐、宋时期,清真寺主要是阿拉伯样式。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朝,但其外观造型基本上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不过已逐步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等元素。到了明朝初期,中国建筑师经过若干世纪的吸收发展,创造出比较成熟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建筑,西安化觉巷的清真大寺是最为杰出的范例之一。
据寺内所藏明嘉靖年间《敕赐清修寺重修碑》记载,西安清真大寺“初创立于唐之天宝元年三月(即公元742年)”。但现在一般认为,清真寺的整体建筑群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并定型于明朝,此后历经修葺扩建,遂形成今天的规模。
多元建筑文化的交融是清真大寺的显著特点。该寺的建筑形式和基本格调都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然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该寺总面积约13000平方米,寺院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长约245米,宽约48米,殿、楼、厅、堂共180余间,由四进院落组成,总体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法。四进院落的每个庭院都被设计成四合院模式,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特色,但大寺整体上却突破了单个四合院的形制,给人一种空间的通透感——从第一进院落到第四进院落巍峨华丽的礼拜堂(可容纳千人共同礼拜),在视觉上都是贯通的。
清真大寺的宣礼楼名“省心楼”,被设计为2层3檐8角攒尖顶样式,在三进院中心耸立。在传统阿拉伯清真寺中,应该在寺院的四周各建一座宣礼楼,但清真大寺的“省心楼”却只有一座,而且建在寺院的中轴线上。
马克龙参观的那个铁栏杆处,应该就是这个省心楼
寺中充满了中国园林式的庭院布置,不但遍植花草树木,还设置香炉、鱼缸、堆石,点缀其中的立碑悬匾保有大量书法真迹,如宋代米芾的“道法参天地”,明代董其昌的“勅赐礼拜寺”、明惠帝朱允炆时兵部尚书铁铉的“一真”等。而伊斯兰教所要求的清真寺建筑的基本构成,如礼拜大殿、宣礼塔、水房、讲经堂等都一应俱全,殿内的雕刻藻饰、蔓草花纹装饰由阿拉伯文雕刻组成,与中国式庭院布局共同体现出不同建筑艺术风格的融会贯通。
寺中随处可见汉语题字
化觉巷清真寺的地位,并不仅仅来自其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曾开设经文大学,是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中“陕西学派”的中心。应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宗教教育,就是发轫于化觉巷清真寺的。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陕西伊斯兰经学家胡登州有感于“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现状,在家收徒讲学,倡导学习伊斯兰教经典著作。自其二传弟子开始,教馆由私家移入清真寺,学生的食宿费用多由教坊教民供给,这种伊斯兰教寺院教育与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因其适合中国穆斯林发展宗教教育的急切需要,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教育制度。
胡登州的经堂教育,一大贡献就是创制了“经堂语”,即古汉语、阿语、波斯语单词混合而成的独特表达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
对于这种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回族学者、共产党员马寅曾经有这样一段表述:
有些人说,汉语汉文不是回回的语文,只有阿拉伯文才是回族的文字,学阿拉伯文才是回回的根本。以致前两年在某些地区,出现一股学阿拉伯文的潮流,不少适龄儿童不到学校学文化,却去清真寺读阿文。这不是小事,这是关系回族发展和四化建设的大事。西北地区、回族地区的丰富资源,要靠智力才能开发。不发展教育,不学文化,回族怎么发展,怎么能迎接本世纪末国家建设重点的转移?有的文章说,回族失去了原来的语文,后来才通用汉语汉文,或者说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些说法很不确切。满族可以说失去了原来的语文,因为满族在使用汉语文之前,曾经有共同使用的满语满文。回族不同。回族是由国内外多种民族成分的人员长期融合形成的,他们先民使用的语言十分复杂,没有统一的共同语言。阿拉伯语只在回族形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人中使用,此外,还有回鹊语、蒙古语、汉语和波斯语、中亚各族语。直到现在,回族语言中残存着一些和宗教活动有关的外来语,也不是阿拉伯语一种,而是玻斯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如“真主”称“安拉”(阿拉伯语),又称“胡大”(波斯语),清真寺“掌教”称“伊玛木”(阿拉伯语),又称“阿訇”(波斯语)。由于《古兰经》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宗教语言上一般是使用阿拉伯语,而回族却使用很多波斯语,也说明回族的先民在融合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统一语言。在通用汉语之前,回族还没有共同语言,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民族。只是到明时,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才形成为一个民族。汉语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不是由于强迫命令,而是回族先民使用多种语言自然发展的结果,是回族在形成过程中与汉族交错聚居,生产和生活方面密切交往的历史的必然。汉语文就是回族自己的语言文字。通用汉语文,是回族形成的一个主要条件和主要标志。
……
历史上热心宗教事业的胡登州, 他的贡献, 就是开创了学经典外还专门教学汉语文的经堂教育。现代有见识的大阿旬达浦生、马松亭等, 他们办的伊斯兰师范, 成达师范, 除学宗教经典外, 都提倡学汉文、学文化。不学汉文, 不学文化, 就是在宗教界也是不能做出贡献的。从回回民族形成以来, 不学回回自己民族的文字一一汉文, 而去学外国的阿拉伯文, 不学文化, 光念经, 能对国家对民族作出较大贡献的, 现在还举不出什么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