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轶团队新论文:马来亚穿山甲中发现相关新冠病毒

3月26日,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研究所著名病毒学家管轶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题为“Identifying SARS-CoV-2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的研究,报道了团队在马来亚穿山甲中发现了相关新冠病毒。

研究团队在来自马来亚穿山甲的样品中发现了SARS-CoV-2的两个亚种,包括一个在受体结合域与SARS-CoV-2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97.4%),这些结果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转染给人的中间宿主。





自然杂志官网截图
 

研究人员先对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来自广西的18只马来亚穿山甲的冷冻血液样本以及肺、肠样本进行了分析。通过RNA高通量测序,研究人员发现43个样本中有6个样本(两个肺,两个肠,一个肺肠混合,五只穿山甲的血液)存在冠状病毒。

通过序列数据并用扩增子测序填充间隙后,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得到了六个属于SARS-CoV-2谱系的完整的或接近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其中一个序列(GX/P2V)的基因组序列与原样本的宏基因组测序得到的5个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99.83-99.92%),均具有与SARS-CoV-2相似的基因组框架。

除了来自广西的动物,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在2019年3月反走私行动中获取的五份存档的穿山甲样本。高通量测序后,研究人员发现该样本包含冠状病毒序列。

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通过对穿山甲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RaTG13和人类SARS-CoV-2之间重组信号的观察发现,尽管在其他区域SARS-CoV-2与蝙蝠的冠状病毒RaTG13最接近,但是SARS-CoV-2与广东穿山甲冠状病毒的受体结合域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氨基酸序列97.4%相似)。这些结果表明,穿山甲可能是这些病毒的重要宿主。

研究认为,冠状病毒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显然存在于亚洲的许多野生哺乳动物中。虽然流行病学、致病性、物种间的传染性数据显示,穿山甲的冠状病毒仍有待研究。但是作者强烈建议,处理这些动物需要相当谨慎,并应严格禁止在市场销售。作者呼吁需要进一步监测中国和东南亚自然环境中的穿山甲,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在冠状病毒的出现和未来人畜共患病风险中的传输作用。

管轶教授曾在非典期间,最早分离出SARS病毒,并最先提出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中间宿主的科学家之一。1月21日~22日,管轶教授和团队来到武汉,希望可以帮助找到动物源和对防疫工作的合作。他曾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在武汉找寻动物源头的工作上“吃了不少闭门羹,愿意合作的科研机构并不多。”

离开武汉后,管轶和团队一直潜心于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联合病毒研究所中,对新冠病毒及其引发的疾病进行系统研究。

2月18日,凤凰网“香港號”曾与他通电话,得知管轶没有被任何议论所干扰,专心于对这场他早就意识到其严重性的新冠肺炎的来龙去脉进行科学探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